当前页面 : 首页 > 新闻 > 正文 >

天天快讯:公交配套不足、非机动车泛滥,9号线泗泾站停车乱象如何破?现有举措效果有限 仍需各方群策群力破解

来源: 时间: 2022-09-23 18:42:48

图说:轨交9号线泗泾站乱停车现象仍然存在 陈菲茜摄(下同)

“哈罗单车用户您好,请把单车停在白线内,否则无法上锁……”每天上午9时许,工作人员开始清运轨交9号线泗泾站附近的哈罗单车,一旁的喇叭循环播放着停车提醒。自8月1日在该区域加装“蓝色道钉”后,哈罗单车必须停放在指定区域才能上锁,此举试图从源头上治理上下班潮汐导致的乱停车现象。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停车乱象虽稍有好转,但问题仍旧存在,仍需各方群策群力多渠道疏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交配套不足骑车成刚需

上午10时许在外婆泾路泗陈公路路口,记者看到有工作人员正整理乱停放的单车,将其停放在划线区域,放不下的单车被一辆辆搬上货车运走。现场人员介绍,他们是专门承接哈罗单车清运的公司,每天早上要清理无法停放的多余单车,但清运停放的场地有限,由此清运能力也受到限制。

“上班潮汐带来的单车数量短时间内暴增,不仅乱停放,还会占道堵路。”工作人员指着距离站台进口200米的地方,人行步道上已经停满了各种共享单车。而这个路口只是泗泾站乱停车的“冰山一角”。继续走近站台100米,轨交进站口附近区域已被黑压压的一片电瓶车占据,哈罗和美团的单车穿插其间,有的索性已经占据了非机动车道亟待清运。

而另一方面,骑车的市民也很难。“车辆太多了,找停车位费时费力,只能搬动别人的车子,试图将车卡进去。”一位女士推着电瓶车急匆匆地来到进站口停车位,左右环顾仍没有“见缝插针”可供停放的地方。另一位女士正吃力地试图搬挪别人的电瓶车,一脸悻悻然的样子,正为给自己的车辆“找退路”,“乘公交车很不方便,2公里的路只能自驾或骑车。但非机动车扎堆,停放或驶离都耗时费力。”

新增人口迅猛站点客流巨大

轨交泗泾站附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非机动车?记者不禁发出疑问。据轨交9号线泗泾站负责人周先生介绍,早高峰时段泗泾镇进站客流已经超过2.2万人次,每日客流量超9万人次,在全市轨交站中“名列前茅”,并且客流数值仍在增长,与此相对应的“最后一公里”短驳停车的需求只增不减。

现有公交为何不能分担助力?记者了解到,停靠轨交9号线泗泾站的公交线路有松江45路、松江46路、松江46路区间、松江47路、松江48路、1845路、1846路。这七条线路看似很多,但间隔时间从15分钟至70分钟不等,不仅实际运力有限,而且上班族要“人等车”更是等不起。

泗泾镇交通配套资源紧张的矛盾日趋突出,已经引起了社会关注。今年3月,松江区人大代表徐香春在《关于完善泗泾大交通体系建设的建议》中就提到:随着泗泾城市化快速发展,商品房住宅小区逐年增加,同时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新凯大型居住社区的日益完善,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市区动迁户涌入和定居泗泾。该建议指出,泗泾镇现有人口23.3万,人口急剧增长使得全镇交通资源紧缺的矛盾日趋突出。

而记者查询到,在2010年轨交9号线全线通车之初,泗泾镇辖区总人口仅有9.43万人。人口导入型的“异军突起”一方面彰显了城市魅力,但一方面显然也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负责该区域的城管执法人员介绍:“每天早上7时开始,各个方向的非机动车如潮水般向轨交站汇聚涌入,直到晚上7时,轨交站附近停放的非机动车仍有一半还未驶离。潮汐式的非机动车停放聚拢快,滞留时间久,带来了停放乱和管理难。”采访期间,该区域正在巡查的网格员也反映,仅单方面一味依靠人力来管理清运车辆,仍存在可供停放车辆的停车场有限,人力资源持续投入日趋捉襟见肘的刚需难题。往往会出现已经“有人管”,并在“使劲管”,但仍然“管不好”的情况。

人民建议:破解难题还需更多合力举措

在治理泗泾站非机动车乱停放方面,2019年起,泗泾镇就陆续采取人行通道划线、设置硬隔离、增加告示牌来应对。尤其为保障进出站主干道通畅,设置了品字形硬隔离,防止非机动车乱停放导致占路堵路。同时将泗泾站站台下方的停车区域全部划改为非机动车停车场,将原本的机动车停车场北移。今年5月,泗泾镇相关部门还携手哈罗单车,本着改善这个区域环境的目的,在距离站点100至200米的人行通道处划线,设置“蓝色道钉”,对单车驾驶人进行引流。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泗泾站非机动车“乱停放”仍属“老大难”。追根溯源,仍存在非机动车停放区域捉襟见肘的难题。轨交泗泾站的东侧,三湘四季商业广场是镇内重要的商业区,还有镇内最大的商超大润发。为此,泗泾镇相关部门已协调三湘四季广场辟出广场周边一圈,作为非机动车停车场的补充。但目前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非机动车停放需求。

为此,现场多位市民指出:接驳轨交“最后一公里”,缓解非机动车停放难,就要在增加“停车场”上进一步增能挖潜。市民和记者都注意到,距离轨交站200米处,在外婆泾路泗陈公路的南侧,还有一片杂乱的绿植,这片区域有无被改造释放为“停车场”的可能?现有“停车场”有无进一步改造成非机动车立体停车场的可能?而对于现有公交线路有无进一步梳理,缩短车次间距,科学规划线路的“增能提速”的可能?对此,市民希望治理非机动车乱停放,更要解决非机动车停放难,不仅需要管理执法部门多介入,更需要各方群策群力献计献策,齐力破解满足“停放需求”的难题。对此,新民晚报记者也将继续关注。

新民晚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 陈菲茜

标签: 群策群力 非机动车

为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