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 首页 > 新闻 > 正文 >

新民快评|邻里互助,凝聚抗疫“最大公约数”

来源: 时间: 2022-04-07 12:29:20

“谁说上海人太精明,我们小区的邻居这次自掏腰包买100份蔬菜送老人。”这是一位生活上海的外地网友,在他的朋友圈发的信息。当上海这座热闹的城市暂时“安静”下来之后,我们发现“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有了新的诠释:楼道里温暖互助,同心同向共克时艰。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钢筋水泥的“小隔间”,很大程度阻断了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在此次疫情中,邻里的互动变得频繁了,人与人的距离走得更近了。一位网友说,几天的封控生活,让他见识到了两件非常抢手的东西,“早上的菜和晚上的小区志愿者名额”。在一些小区中,邻居从陌生的“老邻居”迅速变成了熟悉的“新朋友”,虽然不少人不一定知道对方的全名,但“老王”“小李”……一句句称呼之中,大家已不再陌生。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上海的不少社区中,邻里之间,没有歧视,没有慌乱,更没有阴阳怪气,更多的是互相帮助。封控期间,独居老人们不会用手机,就算会用智能手机,抢菜也不容易。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弘辉名苑业主志愿者自发组织捐款,近百位业主为小区独居老人筹集“爱心菜”,缓解封控期间独居老人们的生活不便。在惠南镇一管控小区的一个单元楼内,业主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纷纷将自家储备的物品共享出来,一位居民表示:“这里是我们整栋楼的居民在疫情期间表达齐心协力共抗疫情的决心。”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小区封控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可能并不会立刻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个时候就需要社区的每一个成员不仅要有事好商量,更要有事能商量。徐汇区漕河泾街道一小区中,有一幢楼35层的高楼,有74户居民居家,共计204人。高楼原有两部电梯,但其中一部需检修更换,楼里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的住户,独居老人、家有刚出生婴儿、听障人士……楼里的一对博士夫妇通过方案设计,让居民在1.5小时内完成了核酸检测。

邻里互助的“小事”,凝聚起社区疫情防控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坚信没有一个春天是不能到来的,也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战胜的,因为上海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方翔/文

标签: 最大公约数

为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