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 首页 > 新闻 > 正文 >

新民快评 |“青少年模式”失灵,不是技术不行

来源: 时间: 2022-02-28 14:21:42

视频App设置成“青少年模式”,只能看《小猪佩奇》等低幼动画片;“青少年模式”模式密码设置过于简单,输错次数也没有限制……“青少年模式”如何真正成为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把门人”?即将于明天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案给出了建议:网络产品和服务者提供者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开发相应保护性使用模式,引导未成年人在该模式下使用网络产品和服务。

未成年人使用网络问题为何受到如此关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0%,农村为94.7%,城镇未成年网民使用社会属性较强的应用比例明显较高。而农村未成年网民则更偏好于使用休闲娱乐应用。

面对海量互联网信息,未成年人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处理、理解能力面临考验,网络诈骗、网络追星、隐私泄露等问题时有出现。对此,不少的网络运营上线了“青少年模式”。然而,从实际的运行情况来看,很多功能都出现了失灵:保护模式不能让人满意、实名认证机制过于简单、“内容池”更新缓慢……

未成年网络保护如何才能权衡各方因素,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呢?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要强化主体责任,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网络暴力、非理性消费、网络不良行为等要根据各种网络应用的特点,来做出细化规定。比如:根据成年人的实际年龄,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

此次新修订的条例特别提到了“引导”二次,这需要有关部门、学校、家庭、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等主体,都要承担起相应的具体职责,特别是对于家校来说,要加强合作,及时发现“是什么导致孩子沉迷游戏、短视频”“孩子是有节制地娱乐还是放纵性地玩耍”“孩子心态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变化”等等。

“青少年模式”不能过度依然技术手段,而是要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引导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学会自律,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网络环境,远离网络安全风险,更高效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方翔/文

标签:

为您推荐

-